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开封1044 > 第十章 鬼宿星,积尸气

第十章 鬼宿星,积尸气(2/2)

目录

他出了茶楼,信步踱至樊楼,找了一个说书人唤作王延喜的,最擅长讲话本,在京城各瓦肆里也是出了名的。

白玉堂给了他些钱,称自家主人是官眷贵人,想听些新鲜的故事,叫他午后到府中给贵人说书。

午后,王延喜果然如约而至。

白玉堂叫下人引他至书房,自己躲在屏风后,将准备好的故事讲了,叫他记牢后,便到樊楼、大相国寺等热闹地方去说,越多人听越好。

王延喜听了,摸不着头脑,但他是个伶俐的,看着白玉堂的赏钱丰厚,便一口应承下来。更使出看家本领,一边听,一边自己添油加醋,使故事活灵活现,不一刻便练熟了。

白玉堂听了极为欢喜,又赏了他些钱,叫他即刻便到瓦肆里去讲给众人听。

白玉堂给他讲的,是自己杜撰的故事,真真假假,虚虚实实,普通市井百姓是听不懂的,但他笃定,这一定会传到一些官员耳中,也一定会掀起轩然大波。

按照宋朝人的习俗,过了冬至,便正式进入一年年末时节,冬季从这一天也正式开始。

这几日,汴京城里开始忙碌起来,商家运货,官中也开始为来年的仓储做准备。

东京汴梁人口多,仓储也不少,京城东面的虹桥顺成仓、东水门的广济仓、里河折中仓、外河折中仓,还有富国、广盈、永丰、济远等仓共计五十余所。日常有缴纳和支取粮食的车辆在这里装运送货,装卸的官兵也多在这里聚集。

跑货的小工称为“袋家”。每逢装卸粮食的日子,这里就像集市一样热闹,尤其是冬节这几日,各乡来此缴纳粮草的牛车就会堵满道路。

跑货的袋家和搬运官兵如水泄一般,连带着附近几条街的生意也火了起来,茶铺、酒肆、食坊,闲汉们忙不迭地跑东跑西,川流不息,热闹非常。

王延喜说书的瓦舍离陈州门不远,这里来往人多,帮工跑腿的人也多,闲时,便总有一群人围在瓦舍边,吃一盏热茶,买几只孙五哥梅花包子,听他说些有趣的故事。

白玉堂特地等了半日,才从府中出来,走到十字街王延喜的说书瓦舍来看。

远远已经听到里面传出阵阵喝彩声,还穿插着一些评论,白玉堂站在一边听着,只见有人愤愤不平道,

“这乌家大郎竟敢串通官家娘子,在官眷的随行物品里运私货,打量这府州官都是傻子罢,不知道的人,还以为官家娘子是个走街串巷的茶婆子呢。哪知道,这妇人也是个擅钻营的,竟骗了乌家大郎,把货自家扣下了,这乌家大郎真是傻,赔了夫人又折兵。”

旁边有人也添油加醋道,“这乌家巴结州官家的大娘子,哄得官眷们高兴了,也少不得在她们官人身边吹些枕头风,给这乌家免些税钱。可是税钱免了,货却给人骗走。”

还有一个人抢道,“少不得,这乌家使了大笔的银钱,送给市舶司、漕运司,为的,就是让自家的货走的更远。这一次丢了货,下次,他再多多赚些回来就是了。”

这就是白玉堂当初给王延喜讲的版本。

他将自家丢失的货,暗喻为官府巧立名目偷运的,故事里借官眷之名,实则是官府之实。

白玉堂编的虽然只是一个商户的故事,但其中涵盖了州府官、转运使、市舶司、漕运司等大小官员。

百姓们爱听些趣事,又兼之王延喜说得绘声绘色,不到半日,故事就在樊楼传遍了,围拢听书的人越来越多。

白玉堂听了一会儿便准备回府,他让十三去邀秦明羽来府中相见,算着也该到了。

不想,刚一转身,撞了站在身边的一个老汉,老汉一个趔趄险些摔倒。

白玉堂伸手去搀,只见他颤颤微微,衣衫破旧,胡子拉碴,趿拉着鞋,腰里还揣着一个酒葫芦,上面满是油污和手指印。

老汉身上酒味颇浓,衣领上还有散落的炊饼渣子,手里抓着个吃了一半的羊油饼,显见是刚从酒肆里吃了几杯,晃晃悠悠的到瓦舍来听说书人讲故事。

白玉堂微微皱了眉头,满脸嫌弃道,“老人家不好好在家里吃酒,看子孙耍乐,要跑到这瓦舍来听书,想是老人家太闲,或是嫌家里娘子伺候得不好,偏要出来凑这热闹。”

说着,白玉堂一转身,让出自己的位子,转身离开。

目录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