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开封1044 > 第九十六章 计然七策

第九十六章 计然七策(1/2)

目录

白玉堂收了北苑的消息,是时下汴京的最大新闻,聚拢在白府门前的人又多了起来。

这一日,三司副使沈邈来访,

“我今日来是想与员外商议今年的粮食价格,这本应在旧年冬天就议定,偏偏赶上……”,沈邈不想提白锦堂的意外,有些尴尬。

白玉堂点点头,“沈副使不说,我也晓得,杭州商人迟迟未议定粮食价格,一来是大家挂念我兄长,照顾我些。二来,我才接手,诸多事宜不熟悉,这才耽搁了。”

沈邈见他还在兜圈子,有点着急,“员外是个爽快人,商人迟迟不议价,是否有别的心思?若是价格有变,还请员外不妨直说。粮食议价是三司大事,更事关百姓民生,若杭州未定,两浙路的价格也无法比对。而两浙的水稻又极为重要,若粮价迟迟未定,眼见就是春耕了,转运使要如何批复交引?便是三司,也无法如数拨款。此事耽搁不得啊。”

白玉堂却不理会沈邈的急切,他将沈邈面前的茶盏,又向他手中推了推,示意他先吃了茶再说。

他自己也未急着回答,低头沉静地看着茶盏中浮起的厚沫。

沈邈忍不住又催促他,“我今日来,一是为杭州商人的议价,二是,地方商人行会,有协助转运使收税、纳货之责,旧年的税款未结算,还请员外敦促杭州行会,尽快将商家的税钱交上来。”

白玉堂面上仍是一片沉静,他放下茶杯缓缓道,“既然沈副使说了,粮食议价是三司大事,我也有一事请教:昔日曾有计然语:‘农末俱利,平粜齐物’。这谷贱伤民、谷贵伤末的道理,沈副使可明白?”

世人皆知范蠡助勾践灭吴,但却不知,这背后是他老师计然之功。

计然博学无所不通,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,这个道理,读书人自然都明白。

白玉堂将“计然七策”的“平粜齐物”搬了出来,沈邈一愣,登时呆在那里。

白玉堂看了他一眼,又道,“计然七策是治国之理,而其中的第二策则是经商之道。正所谓‘二十病农,九十病末’,沈副使博学多才,也定懂得其中的意思。”

白玉堂搬出的计然之策,指的便是粮食的价格调控。

在计然之策中,“农末俱利”意为农民和商人均可获利。若粮价过低,农民利益受损,则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稳定;若粮价过高,则商人利益受损,则影响市场粮食买卖,最终受损的还是农民。

计然提出了一个应对方法,便是白玉堂所说的“平粜齐物”,即: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